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Earth Day - April 22 (deforestation)

by Woody


4/22是世界地球日,從大學到研究所都就讀自然相關科系,對這類型題材的繪本總有種近乎本能的好感。

環境議題牽涉層面極廣,因此包含許多面向,4/22 Earth Day,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 “Trees for the earth”。碰巧上週傳出雲林縣古坑鄉樟湖中小學對面、蛇皇洞前的國有林地出租,卻遭砍伐一案,想想近年接觸的繪本和兒童作品中,不乏和林地墾伐、地景變遷等相關的訊息。這類型的繪本有個共通點,把沈重生硬的deforestation簡化,有時甚至不直接破題,通常結尾的氣氛也較為輕鬆,如果大人們有機會,其實很適合拿來和3-8歲的孩子分享。

慶幸自己身邊的人都是老師,老師對孩子們永遠都有影響力(當然家長也是)。

圖片中簡單列了自己真正接觸過的幾件作品,包含雜七雜八的感想,可能有所疏漏,僅當作一個記錄與參考。

1. Big Bear Hug(中譯:大熊抱抱) by Nicholas Oldland
森林裡的大熊心中充滿愛和幸福,他喜愛擁抱森林中由小至大、所有具有生命的事物,其中他最喜歡擁抱樹。一天,大熊看見帶著斧頭的男人來到森林裡,大熊以為這個人和他一樣愛樹,沒想到斧頭的刀口卻落在樹幹上......大熊既驚訝又生氣,他想了很多方法要懲罰這個傷害樹木的人,最後大熊決定——擁抱他,男人嚇得逃走了,大熊給了這顆受傷的樹一個大大的擁抱。

同個故事由不同人讀起來可能產生不同的想法,其實《Big Bear Hug》的主軸對某些人來說可能不一定是森林砍伐,但男人帶著斧頭到森林裡去砍樹或許是個很好的切入點。男人為什麼砍樹?他砍樹熊很生氣,結局男人也的確被熊嚇走了,不再傷害森林,對熊來說可喜可賀。但光就「砍樹」這點,一定是不好的嗎?許多故事裡不是也講到樵夫去森林裡砍柴?如果這故事換個角度,變成勤奮工作的樵夫有一天在美麗的森林裡遇到一隻兇猛的大熊突然攻擊他(對很多小孩來說,想像被陌生人突然抱住肯定具有十足的威脅性)......或許可以再思考看看。

2. Where's the Elephant?(中譯:大象在哪裡?) by Barroux  

無字書。除了開始的:大象在哪裡?鸚鵡在哪裡?蛇在哪裡?三個(提示)問句外,這本書幾乎沒有其他文字。每一頁作者都巧妙地在密林裡藏起這三種動物,值得人花時間靜心尋找。隨著頁數增加,森林的面積不斷縮小,畫面左方開始出現樓房,終於大象、鸚鵡和蛇以及最後一棵樹被圍欄隔離在動物園中,然後城市裡的房子倒塌,動物帶著僅存的樹木,乘船飄洋過海,到另一座森林去。

作者後話,五年前他到巴西時,看見熱帶雨林被夷平,用以種植大豆,讓他燃起了創作這類題材繪本的想法,幾年後他從《尋找威利》裡獲得靈感,這本作品於此問世。結尾的時候,我好奇為什麼城市裡的房屋傾倒?不過作者並沒有在書裡提供答案。也許可以讓孩子思考,究竟是動物們主動破壞了動物園而逃出?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城市裡的建築毀壞?動物們剛好能趁機逃離?


另外,以現實層面來說,這三種動物或許不會在
狹小的空間裡和平共處,也可能沒有力量自己乘船另闢生路,包括尾聲動物們找到了新的森林,但其實環境被破壞後,不見得永遠有新天地可供尋覓......好多好多,在繪本中都不會提及。有朝一日孩子長大,也許他們會自己發覺,簡單的故事裡頭其實也可以有無盡的問題。

3. Wake up, Sloth! (中譯:樹懶的森林) by Anouck Boisrobert and Louis Rigaud 
立體書。書籍的規格比較特別,是長條形的,內頁做了有趣的刀模切割,和上一本《Where's the Elephant?》一樣,越翻、森林的面積越縮小,而動作緩慢的樹懶卻沒有大象、鸚鵡和蛇的移動能力,他永遠都在同一個位置。結尾樹木被砍光,有人在光禿禿的土地上撒下種子,種子萌發幼苗,最後又繁衍出一片綠意。

畫面非常美的一本書,正好最近Zootopia(中譯:動物方城市)火紅,應該有更多人藉此認識了樹懶這種動物的特性。如果說在翻閱《Where's the Elephant?》時,看到漸漸增加的房屋會讓人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想表達同樣意思的法國繪本《Wake up, Sloth!》設計則更直接、更令人震撼。故事的結局欣欣向榮,樹懶還在。雖然撒下種子不見得真能長回和原本一模一樣的森林,需要花費的時間以及其中的損失也多到無法計數,但終究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4. The Lorax by Dr. Seuss

2012年動畫中譯《羅雷司》,原作是Dr. Seuss。主角生活在一個已經不再有樹木和花卉的世界,他心儀的對象一直很想看真正的樹,於是主角四處搜尋,意外得知自己居住地的過去,包括以前世界原來曾充滿自然景致,還有一隻名為Lorax的橘色精靈在守護森林......

這部作品被改變成動畫電影,網路上也有許多相關的內容介紹。《The Lorax》中呈現的議題和面向比上述幾本來得多,開始提及人類砍伐森林的其中一個理由——利益,完全為了自身利益的破壞與砍伐,通常不會名正言順,因此便會牽涉到隱瞞與謊言。故事中也能看出,人對自然的態度將大大影響森林和自身的未來,而人們在面對利益時,應該能更自由、明智的做出較合適的選擇。隨著孩子們年紀增長,具備了較豐富的先備經驗後,大人應該可以和孩子一起觀賞這部作品。


同場加映動畫電影《Rio 2》(中譯:里約大冒險2),有愛情、親情、青少年等多種議題,最後包含主角(藍金剛鸚鵡)一家團結對抗伐木工人的森林保衛戰,那段大概是整部電影的高潮,節奏非常歡樂緊湊。


5. The Window by Jeannie Baker 

無字書。風格寫實,畫面固定在家中某扇窗看出去的風景,可以從圖畫提供的資訊判斷時間流逝,以及窗邊人物成長,甚至窗外景緻的改變。從一整片蒼翠蓊鬱,漸漸地被開發利用,時過境遷、人潮湧入,土地上蓋起馬路樓房......

《The Window》畫風非常精緻細膩,時間流動的表達流暢。對於地景變遷,或許有些大人跟孩子都曾有相同經驗,或者驀然回首時才發覺周身的變化,即使沒有,也很適合大小人攜手細細品味,可以搭配同作者的《Belonging》(中譯:家園)一起欣賞。與《The Window》呈現的概念相反,《Belonging》則是都市綠化的過程。


6. TIDY by Emily Gravette

一隻十分堅持的獾,Peter,試圖維持森林中萬物的整潔,到了近乎偏執的地步。隨著季節流轉,春夏入秋,樹木開始落葉,Peter將所有落葉盡數打包,又叫來機具將光裸的樹幹剷掉。沒有了樹的森林遇到降雨便滿地泥濘,獾為了乾淨整齊,再將道路灌滿水泥,終於周遭只剩下水泥地和他自己。當獾以為此舉可獲得一夕安寢時,赫然發現他平常能找到的食物(蟲)不見了,想回家休息(地下巢穴)也不得其門而入,Peter這才驚覺自己釀了大錯。

Emily Gravette的圖案和色彩都十分細緻可愛,一開始是被封面吸引,讀了才知道不僅每段文字一組一組被寫成好唸的韻文,故事還有如此特別的意涵。曾聽過有些人登山、親近自然喜歡「乾淨、好走」的路,因此人們把雜草清除、鋪上水泥,在這過程中我們會失去什麼?前面關於森林砍伐的繪本著眼點主要在森林面積減少,同時暗喻動物棲地的縮減,但《TIDY》中給了更細膩的答案,不只樹木消失,獾同時也失去生存在森林中、作為食物的其他生物,以及獾生存的家,這些都直接危及他的存亡......當然故事沒有講到這裡,我們卻能輕易想見。


末了作者還留了個可愛的結尾,要大家猜猜,獾是否能夠像他保證的,不再試圖維持所有事物的整潔?



××× 後續補充 ×××
《The little house》(中譯:小房子)by Virginia Lee Burton
《魔法少女》、《風之谷》 by 宮崎駿